靶向课题培训 共促专业成长 ——创新中心成功举办生态修复专题学术讲座
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集中攻克盐碱地治理和矿山边坡恢复治理等生态难题,3月18日上午,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精心组织,特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银生博士与北京华夏绿洲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新山高级工程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报告。此次讲座由省有色工勘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永安主持,院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会,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深度剖析盐渍化治理,防治经验倾囊相授
张银生副研究员以《景电灌区次生盐渍化地质过程与对应措施》为题,深入且系统地回顾了景泰绿洲盐碱地长达50年的艰辛治理历程,从地质演变过程、复杂水文条件以及多元农业活动等多个维度,抽丝剥茧般地解析了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原因。他特别指出,盐碱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充分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景电灌区土地盐碱化是气候、水文、地质以及不合理灌溉方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盐碱地防治工作务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精准施策。在讲座中,张银生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回水控盐等最新研究理论成果,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攻克寒旱区矿山修复难关,创新技术引领实践
申新山高级工程师带来的《寒旱区矿山边坡植被恢复技术与工程实践》讲座同样精彩纷呈。他首先直面寒旱地区矿山边坡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随后详细阐述了科学合理的修复设计原则与策略,着重强调了产业发展在整个修复策略中的关键地位。在植被恢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环节,申新山深入讲解了植物选择与配置的核心原则,并以“四良”原则为理论基石,创新性地总结出抗侵蚀无土混合纤维喷播复绿等一系列边坡绿化技术体系。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展示该技术在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典型矿山的实际应用效果,让参会人员直观感受到这些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他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为寒旱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此次学术讲座紧密围绕高寒干旱区矿山生态修复的痛点与难点,通过对景电灌区治盐碱实践的深度挖掘以及矿山边坡“四良”技术体系的全面解析,为破解“盐碱白”与“矿山黑”两大生态顽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指导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省有色工勘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